解惑:Redis的HSCAN命令中COUNT参数的’失效’场景
前提
这是一篇Redis命令使用不当的踩坑经历分享
笔者最近在做一个项目时候使用 Redis
存放客户端展示的订单列表,列表需要进行分页。由于笔者先前对 Redis
的各种数据类型的使用场景并不是十分熟悉,于是先入为主地看到 Hash
类型的数据结构,假定:
USER_ID:1
ORDER_ID:ORDER_XX: {"amount": "100","orderId":"ORDER_XX"}
ORDER_ID:ORDER_YY: {"amount": "200","orderId":"ORDER_YY"}
感觉 Hash
类型完全满足需求实现的场景。然后想当然地考虑使用 HSCAN
命令进行分页,引发了后面遇到的问题。
SCAN和HSCAN命令
SCAN
命令如下:
SCAN cursor [MATCH pattern] [COUNT count] [TYPE type]
// 返回值如下:
// 1. cursor,数值类型,下一轮的起始游标值,0代表遍历结束
// 2. 遍历的结果集合,列表
SCAN
命令在 Redis2.8.0
版本中新增,时间复杂度计算如下:每一轮遍历的时间复杂度为 O(1)
,所有元素遍历完毕直到游标 cursor
返回0的时间复杂度为 O(N)
,其中 N
为集合内元素的数量。 SCAN
是针对整个 Database
内的所有 KEY
进行渐进式的遍历,它不会一直阻塞 Redis
,也就是使用 SCAN
命令遍历 KEY
的性能有可能会优于 KEY *
命令。对于 Hash
类型有一个衍生的命令 HSCAN
专门用于遍历 Hash
类型及其相关属性( Field
)的字段:
HSCAN key cursor [MATCH pattern] [COUNT count]
// 返回值如下:
// 1. cursor,数值类型,下一轮的起始游标值,0代表遍历结束
// 2. 遍历的结果集合,是一个映射
笔者当时没有仔细查阅 Redis
的官方文档,想当然地认为 Hash
类型的分页简单如下(偏激一点假设每页数据只有1条):
// 第一页
HSCAN USER_ID:1 0 COUNT 1 <= 这里认为返回的游标值为1
// 第二页
HSCAN USER_ID:1 1 COUNT 1 <= 这里认为返回的游标值为0,结束迭代
实际上,执行的结果如下:
HSCAN USER_ID:1 0 COUNT 1
// 结果
0
ORDER_ID:ORDER_XX
{"amount": "100","orderId":"ORDER_XX"}
ORDER_ID:ORDER_YY
{"amount": "200","orderId":"ORDER_YY"}
也就是在第一轮遍历的时候, KEY
对应的所有 Field-Value
已经全量返回。笔者尝试增加哈希集合 KEY
= USER_ID:1
里面的元素,但是数据量相对较大的时候,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分页效果;另一个方面,尝试修改命令中的 COUNT
值,发现无论如何修改 COUNT
值都不会对遍历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(也就是还是在第一轮迭代返回全部结果)。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,只能仔细翻阅官方文档寻找解决方案。在 SCAN
命令的 COUNT
属性描述中找到了原因:
简单翻译理解一下:
SCAN
命令以及其衍生命令并不保证每一轮迭代返回的元素数量,但是可以使用 COUNT
属性凭经验调整 SCAN
命令的行为。 COUNT
指定每次调用应该完成遍历的元素的数量,以便于遍历集合, 「本质只是一个提示值」 ( just a hint
, hint
意思为暗示)。
COUNT
默认值为10
。- 当遍历的目标
Set
、Hash
、Sorted Set
或者Key
空间足够大可以使用一个哈希表表示并且不使用MATCH
属性的前提下,Redis
服务端会返回COUNT
或者比COUNT
大的遍历元素结果集合。 - 当遍历只包含
Integer
值的Set
集合(也称为intsets
),或者ziplists
类型编码的Hash
或者Sorted Set
集合(说明这些集合里面的元素占用的空间足够小),那么SCAN
命令会返回集合中的所有元素,直接忽略COUNT
属性。
注意第3点,这个就是在 Hash
集合中使用 HSCAN
命令 COUNT
属性失效的根本原因。 Redis
配置中有两个和 Hash
类型 ziplist
编码的相关配置值:
hash-max-ziplist-entries 512
hash-max-ziplist-value 64
在如下两个条件之一满足的时候, Hash
集合的编码会由 ziplist
会转成 dict
(字典类型编码是哈希表,即 hashtable
):
- 当
Hash
集合中的数据项(即Field-Value
对)的 「数目超过512」 的时候。 - 当
Hash
集合中插入的任意一个Field-Value
对中的 「Value长度超过64」 的时候。
当 Hash
集合的编码会由 ziplist
会转成 dict
, Redis
为 Hash
类型的内存空间占用优化相当于失败了,降级为相对消耗更多内存的字典类型编码,这个时候, HSCAN
命令 COUNT
属性才会起效。
案例验证
查询Redis中Key的编码类型的命令为:object encoding $KEY
简单验证一下上一节得出的结论,写入一个测试数据如下:
// 70个X
HSET USER_ID:2 ORDER_ID:ORDER_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// 70个Y
HSET USER_ID:2 ORDER_ID:ORDER_YYY 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
接着开始测试一下 HSCAN
命令:
// 查看编码
object encoding USER_ID:2
// 编码结果
hashtable
// 第一轮迭代
HSCAN USER_ID:2 0 COUNT 1
// 第一轮迭代返回结果
2
ORDER_ID:ORDER_YYY
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
// 第二轮迭代
HSCAN USER_ID:2 2 COUNT 1
0
ORDER_ID:ORDER_XXX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测试案例中故意让两个值的长度为 70
,大于 64
,也就是让 Hash
集合转变为 dict(hashtable)
类型,使得 COUNT
属性生效。但是,这种做法是放弃了 Redis
为 Hash
集合的内存优化。此前验证的是 hash-max-ziplist-value
配置项的临界值,还可以编写一个例子验证 hash-max-ziplist-entries
的临界值:
// 下面的代码需要确保本地安装了Redis,并且引入Redis的客户端依赖:io.lettuce:lettuce-core:5.3.3.RELEASE
public class HashScanCountSample {
static String KEY = "HS";
static int THRESHOLD = 513;
static int COUNT = 5;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Exception {
ScanArgs scanArgs = new ScanArgs().limit(COUNT);
RedisURI redisUri = RedisURI.create("127.0.0.1", 6379);
RedisClient redisClient = RedisClient.create(redisUri);
RedisCommands<String, String> commands = redisClient.connect().sync();
commands.del(KEY);
int total = 10;
for (int i = 1; i <= total; i++) {
String fv = String.valueOf(i);
commands.hset(KEY, fv, fv);
}
ScanCursor scanCursor = ScanCursor.INITIAL;
int idx = 1;
processScan(total, scanArgs, commands, scanCursor, idx);
for (int i = 11; i <= THRESHOLD; i++) {
String fv = String.valueOf(i);
commands.hset(KEY, fv, fv);
}
scanCursor = ScanCursor.INITIAL;
total = THRESHOLD;
idx = 1;
processScan(total, scanArgs, commands, scanCursor, idx);
}
private static void processScan(int total, ScanArgs scanArgs, RedisCommands<String, String> commands, ScanCursor scanCursor, int idx) {
System.out.println(String.format("%d个F-V的HS的编码:%s", total, commands.objectEncoding(KEY)));
System.out.println(String.format("%d个F-V的HS进行HSCAN...", total));
MapScanCursor<String, String> result;
while (!(result = commands.hscan(KEY, scanCursor, scanArgs)).isFinished()) {
System.out.println(String.format("%d个F-V的HS进行HSCAN第%d次遍历,size=%d", total, idx, result.getMap().size()));
scanCursor = new ScanCursor(result.getCursor(), result.isFinished());
idx++;
}
System.out.println(String.format("%d个F-V的HS进行HSCAN第%d次遍历,size=%d", total, idx, result.getMap().size()));
}
}
// 某次输出结果
10个F-V的HS的编码:ziplist
10个F-V的HS进行HSCAN...
10个F-V的HS进行HSCAN第1次遍历,size=10
......
513个F-V的HS的编码:hashtable
513个F-V的HS进行HSCAN...
513个F-V的HS进行HSCAN第1次遍历,size=5
......
513个F-V的HS进行HSCAN第92次遍历,size=6
513个F-V的HS进行HSCAN第93次遍历,size=6
513个F-V的HS进行HSCAN第94次遍历,size=5
这里看到,最终遍历 513
个 F-V
的 Hash
类型的 KEY
,最多每次能遍历出 9
个 F-V
对,这里只是其中一次的测试数据,也就是说 COUNT
值即使固定为一个常量,但是遍历出来的数据集合中的元素数量不一定为 COUNT
,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为 COUNT
。
不过可以推断出一点,如果Hash中的F-V对的数量小于512,并且所有的V的长度都比较短,HSCAN命令会一次遍历出该KEY的所有的F-V对
显然, HSCAN
命令天然不是为了做数据分页而设计的,而是为了渐进式的迭代(也就是如果需要迭代的集合很大,也不会一直阻塞 Redis
服务)。所以笔者最后放弃了使用 HSCAN
命令,寻找更适合做数据分页查询的其他 Redis
命令。
小结
通过这简单的踩坑案例,笔者得到一些经验:
- 切忌先入为主,使用中间件的时候要结合实际的场景。
- 使用工具的之前要仔细阅读工具的使用手册。
- 要通过一些案例验证自己的猜想或者推导的结果。
HSCAN
命令中的 COUNT
属性的功能和 Redis
服务的配置项 hash-max-ziplist-value
、 hash-max-ziplist-entries
以及 KEY
的编码类型息息相关。 Redis
提供的 API
十分丰富,这些 API
的版本兼容性做得十分优秀,后面应该还会遇到更多的踩坑经验。
说明
创建时间: 2023-01-15 00:28:00 , 最后编辑于 2023-11-25 12:14:00